审计费用的特征及其分析

时间:2005-01-18
字体:

研究结果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以及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股权性质、盈利情况等因素,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审计费用拖欠情况,相关监管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并予以解决。

审计费用的特征及其分析

——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上海财经大学   朱红军   章立军

引言

作为一个典型的中介行业,我国的审计市场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外资事务所的逐步溶入,国内事务所的脱钩改制,事务所之间的合并浪潮,以及引起广泛讨论的许多审计案例,使这一市场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审计市场的核心问题是审计质量,即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致性。国外的研究表明,审计费用可以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Palmrose,1986)。然而,由于审计费用在我国审计市场以及行业监管中一直被视为一项商业秘密,无论是审计师还是上市公司均不愿公布于众;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主观认为,审计费用的公布会引发各事务所调整收费标准,从而引致审计市场的价格战,产生“低价揽客”现象。由于审计费用的不公开,导致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寥寥无几。虽然可以偶尔从相关的证券报刊上发现从审计收费的角度分析审计市场的文章,但往往是出于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主管部门,而且其研究方法通常基于一些简单的案例描述,而不是通过大样本检验,难免让人们对其统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推广性产生怀疑。与国内研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在国际上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许多知名学者孜孜以求,并且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影响审计收费因素的研究,包括Pong和Whittington(1994),Chan、Ezzamel和Gwilliam(1993),Francis和Simon(1987)等。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是影响审计费用的决定性因素,而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盈利能力以及是否选择国际大所作为审计师也会显著影响审计费用的大小。

二是对审计费用与审计师独立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包括Magee和Tseng(1990)、DeAngelo(1981)等。这些研究的主要结果是,无论是拖欠的审计公费还是低价揽客,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都是沉入成本,不会对未来的行为产生影响,即审计师的行为习性是独立的,并不会受到过去事项的影响。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要使“低价揽客”不影响审计质量,一个必要条件是在随后的期间内恢复正常的审计收费水平。否则,审计费用的持续降低将导致审计师减少查账的时间,从而使暂时的审计费用降低变成了真正的低价揽客,损害了审计质量。

三是对审计费用与审计师更换之间的关系,即在审计师更换过程中是否存在审计师“低价揽客”行为的研究。较为经典的研究文献是Simon和Francis在1987年发表的论文。他们通过比较美国市场上214个在1979~1984年间更换了审计师的样本和同时期226个未变更审计师的控制样本,发现在更换审计师过程中确实存在低价揽客行为。

随着我国审计市场的逐步发展,审计费用研究的基础也产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我国有关监管部门对审计市场的监管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举措。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12月24日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将在2000年和2001年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作为重要事项加以披露,以与美、英、澳大利亚、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关审计费用的披露政策达到一致水平。审计费用数据的公开披露,使公众对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也为我们研究审计收费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在2001年度报告中上市公司详细地披露了审计费用的构成,为本文对审计费用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从原来单纯地探讨事务所的收费标准,转到现在从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审计市场。本文将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收集相关数据,对审计费用的特征以及与行业、地区、上市公司性质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审计收费规定的历史演进

审计师服务是一种中介服务,为企业或者其他经济单位提供审计签证、资产评估、咨询等服务。但是,它与其他中介机构如律师、管理咨询等机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重要的差异体现在它的风险上,尤其是为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签证服务中。根据经济学原理,一定的风险要求一定的收益来保证。但是,过高的审计费用又成为上市公司的沉重负担,并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对审计费用的指导与监管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收费指导标准,一方面可以限制“低价揽客”,防止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促进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审计师的适度利益,提高审计质量,保证这一行业的健康形象。

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采取了行业自律的监管模式,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国内所有的民间审计机构进行监管。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市场在初步发展时期通常由政府机关或者学校等创立,加上审计收费问题涉及物价、财政等部门,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因此审计费用的管理实际上由多个部门共同进行。概括地说,我国的审计收费是政府指导下的协商定价机制,即政府对审计收费规定了计费的框架原则,委托方(如上市公司)和代理方(审计师)在此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价格。

有关审计业务收费的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2月5日财政部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其中将注册会计师的收费项目分为查账收费和咨询收费,同时规定无论是查账收费还是咨询收费,均按照基本收费和劳务收费两个项目分别计算。该规定还进一步指出,在同一个地区内,对同一委托业务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收费,除标准变动和业务要求不同外,应当一致。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不得以降低收费争取委托业务,收费低于规定标准或明显低于前任注册会计师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主管的财政机关应当查明情况,对于确系以降低收费争取委托业务的,可以进行处罚。

在财政部的这一规定之后,地方财政机关也相继根据这一规定框架制定了收费标准,并根据市场物价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深圳市财政局在1992年9月18日印发了《深圳市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费标准暂行规定》,其中规定了深圳市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费最低标准的具体金额。1993年3月3日上海市物价局和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费标准及暂行办法》,对收费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根据上海市的收费规定,将会计师事物所承办业务的收费标准,分为计件和计时两类,对承办具体业务项目的按计件标准执行,对承办一般咨询业务的,按计时标准执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规定还把业务委托方区分为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各种联营企业,分别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发展的初期,由于国内企业(上海金山石化、青岛啤酒等)赴香港上市需要国内注册会计师的参与,于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出了如何规范这一类审计业务的收费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2年12月8日提出了《关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九家香港上市企业审计收费办法的建议》,其中建议,考虑到以往各地收费标准均系参照上海标准制订的习惯,从事内地业务赴香港上市的审计收费均需参照上海注册会计师的收费标准。

关于审计收费标准,国家计委于1999年12月22日颁布了《中介服务收费管理方法》,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指导要求,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计收费是执行政府指导下双方协商定价;第二,审计收费应在平均工时成本费的基础上考虑必要的税金和合理的利润,并结合市场的供需进行分析;第三,审计收费应体现服务的复杂性、资质等级事务所的社会信誉。

以上内容,均是关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收费标准的制度变迁。除此之外,有关监管部门并未要求上市公司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公开披露已经支付或者收取的金额。但是,前文所提到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1年修订稿)》改变了这种制度规范的历史进程。在这些规范文件之中,不但规定了收费的方式,即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向客户收取费用方面不得采取有损职业道德和质量控制的做法,例如以或有收费的方式为客户提供鉴证服务,以向他人支付佣金等方式招揽业务等做法;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这些内容的披露,一方面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质量,同时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披露2001年年度报告并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共639家为研究样本。审计收费的数据是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上公布的2001年年报摘录披露审计收费的所有内容,经加工整理而成。

二、沪市上市公司审计费用 的总体分析

1.     主要费用的频数分析(见表1)。

1   主要费用的频数分析

项目

20万以下

20-40

(含两端值)

40-100

100万以上

(含100万)

公司数量

总费用(2000年)

327.82%

17743.28%

14635.70%

5413.20%

409

总费用(2001年)

284.49%

26442.38%

24138.68%

9014.45%

623

日常审计费用(2000年)

348.31%

19347.19%

13533.01%

4711.49%

409

日常审计费用(2001年)

375.95%

29647.59%

22235.69%

6710.77%

622

非日常审计费用(2001年)

56688.58%

345.32%

39 6.10%

0

639

非日常审计费用(2000年)

60794.99%

14 2.19%

182.82%

0

639

注:表格中的数字为上市公司的家数,括号中的百分比为占总体的比例。另外,其他统计变量说明如下:日常审计费用专指年报、中报的费用,包括报表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住宿费。年报、中报包括A股、B股、境外上市股的报表。非日常审计费用指除年报、中报审计费用外支付的费用包括增发、配股、上市的费用、财务咨询费、人员培训费、专项审计费、资产评估费、盈利预测费等。总费用为日常审计费和非日常审计费之和。如果下文涉及这些统计变量,意义与此相同。

2.沪市上市公司主要费用的结构分析。

由于在前文所述的639家沪市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有些公司只披露了总的费用,没有披露日常的审计费用与非日常的费用,有些公司中报、年报的费用没有分开披露,还有些公司A、B股的审计费用没有分开披露,从而给数据的统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很多费用项目都有不少缺损值。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并方便相互比较,故进一步选取各项费用披露均比较全面的602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1)总费用的结构分析。2000年度沪市上市公司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的总费用为21630.22万元,其中日常的审计费用为19376.19万元,占总费用的约90%;非日常审计的费用为2254.03万元,占总费用的约10%。2001年度支付的总费用为35716.66万元,其中日常的审计费用为30062.33万元,占总费用的约84%;非日常审计的费用为5662.33万元,占总费用的约16%。这两年的费用结构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向会计师事务所所支付的费用主要为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而有关咨询、培训等方面的费用所占比例很小。

(2)日常审计费用的结构分析。2000年度上市公司所支付的日常审计费用为19376.39万元中,A股年报审计15138.12万元,A股中报审计720.9万元,差旅费92.40万元,B股审计费1404.83万元,境外上市(N、H)股审计费为2020.14万元。而2001年度支付的日常审计费用30062.34万元中,A股年报审计23674.35万元,A股中报审计2052.90万元,差旅费150.13万元,B股审计费1774.87万元,境外上市(N、H)股审计费为2410.08万元。由此可见,无论是2000年还是2001年,日常审计费用主要为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而其他费用比重较小。

(3)非日常审计费用的结构分析。2000年度上市公司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的非日常审计费用2254.04万元中,咨询、独立财务顾问费为176.88万元,资产评估费为136.5万元,募集资金、配股资金审计费为118.5万元,专项审计(如专项资产审计、专项基建审计、资产重组审计等)为215.25万元,与配股、增发有关的盈利预测、内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260.84万元,验资费为59.6万元,其他费用为142.57万元,上市审计费为1143.9万元。而2001年度支付的非日常审计费用5662.33万元中,咨询、独立财务顾问费为397.28万元,资产评估费为212.1万元,募集资金、配股资金审计费为278.72万元,专项审计(如专项资产审计、专项基建审计、资产重组审计等)费用为677.3万元,与配股、增发有关的盈利预测、内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1741.93万元,验资费为238万元,其他费用为494.31万元,上市审计费为1619.56万元。从以上费用结构来看,除了与配股、增发新股有关的费用占了较大比重,其他费用所占比重相似。

三、审计市场格局与审计费用

下面从审计市场格局的角度分析审计费用的特征,首先考察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地域分布特征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然后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性质来分析审计费用的特征。

1.地域分布与审计费用。

以前的文献分析审计市场一般按事务所审计的客户数或客户的资产规模、客户的收益多少来分类(李树华,2000),本文尝试从地域角度(事务所与公司在同一地点、事务所与公司不在同一地点)分析审计市场。具体的分析结果见表2。

2  审计费用按事务所与公司是否同一地点分类

年份

2001

2000

项目

不同地

同地

不同地

同地

总费用金额

14,958.59

27,005.57

9,571.02

15,839.62

总费用百分比

35.65%

64.35%

37.67%

62.33%

家数

212

411

133

274

家数比例

34.03%

65.97%

32.68%

67.32%

注:是否同一地点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的注册地是否属于同一个省份

从表2可以发现,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在同一地点发生的总费用2001年占整个审计市场总费用的64.35%,2000年占62.33%;而事务所与公司不在同一地点发生的费用在2001年占整个审计市场总费用的35.65%,2000年占37.67%。显然,同地的事务所在吸引客户上具有很大的地缘优势。这一点也可从上市公司数量的统计中得到印证。事务所与公司在同一地点的上市公司在2001年占所有上市公司的65.97%,而这一比例在2000年则占67.32%,几乎为市场总份额的2/3。因此可以说,地缘关系是形成我国目前审计市场格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从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看审计市场的格局。

本文首先将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分为中外合作所和国内所,然后在国内所中按客户的多少分十大事务所与非十大事务所。按会计事务所的性质分类的统计结果见表3。

3   审计费用按事务所性质分类

年份

2001

2000

项目

中外合作所

十大

非十大

合作所

十大

非十大

总费用金额

14,450.88

13,163.06

16,547.10

9,667.60

7,889.54

9391.14

总费用百分比(%

32.72%

29.81%

37.47%

35.87%

29.28%

34.85%

家数

82

239

346

54

163

212

家数比例%

12.29%

35.83%

51.88%

12.59%

38.00%

49.41%

从表3可以发现,中外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个数并不是很多,在2000年、2001年都占了审计市场的12% 左右,但审计收费的比例却分别达35.87%、32.72%,表明合作所的收费相对比较高。从总费用的角度来看,三种性质的事务所所占的市场份额都在1/3左右,目前我国的审计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为了进一步揭示不同性质事务所在收费上的差异,笔者运用了非参数Wilcoxon(中位数)检验方法分别根据中外合作所与国内十大事务所、中外合作所与国内非十大事务所分为两组,然后针对每一组分析双方在单位万元资产的审计收费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中外合作所与国内十大事务所在日常审计收费与非日常审计收费上无显著性差异。目前的收费规定允许合作所的收费比国内所高,但是我们发现,合作所没有采取高价收费的策略。一种可能是合作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占领国内审计市场而采取降低收费标准的战略。另一种可能是,在客户看来,中外合作所与国内十大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无本质的差别,因此在付费上就一视同仁了。(2)中外合作所与国内非十大事务所在日常审计收费与非日常审计收费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一方面,目前的收费规定允许合作所的收费比国内所高,因此合作所凭借其信誉和实力,在收费上自然要高一些。从另一侧面看,可能由于国内非十大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确比中外合作所要差一些,因此客户对非十大支付的费用相对较低。

四、上市公司性质与审计费用

1.行业分布与审计费用。

行业之间经营业务差异很大,风险各异,在审计中则体现为不同的审计风险。通过比较和检验处于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差异,分析审计师是否在审计收费中充分考虑行业风险。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颁布的行业分类,选取第一级的行业分类标准,并对样本公司进行分类检验。检验结果略。

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2001年每万元资产的总费用和日常审计费用在行业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而2000年却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推测,由于证监会加强了监管,要求披露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低价揽客行为,因为过低的收费行为必然会引起有关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的注意,从而带来不良后果。另一方面,2001年的银广夏事件使得审计界的诚信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事务所必然会加强控制行业风险,以降低审计风险。对于非日常审计费用如资产评估、咨询顾问等,相对于报表的审计而言,风险较小并且这些项目的收费通常是按工时计价,与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行业风险的相关性较小,因此行业之间收费差异不显著。

2.上市公司股权特征与审计费用。

由于受到历史的影响,我国政府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通常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和优惠条件。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实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分析审计费用是否也受到它的影响。本文根据浙江大学天则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民营上市公司资料,作为民营上市公司样本,其他的公司作为非民营上市公司的样本,并通过Wilcoxon中位数检验,分析在审计收费上民营与非民营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统计结果见表4。

4   审计费用按公司性质分类

项目

民营

非民营

显著性概率值

2001年资产总费用

4.46

3.42

 0.04**

2000年资产总费用

3.17

1.93

0.04**

2001年资产日常审计费用

3.73

3.17

0.04**

2000年资产日常审计费用

3.02

1.89

0.05*

2001年资产非日常审计费用

0

0

0.23

2000年资产非日常审计费用

0

0

0.01**

注:上表各项数据中,除了显著性概率值外,均代表每万元资产的审计费用金额的中位数值。

从表4可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水平显著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经济类型可以影响审计费用水平。我们认为审计费用差异的实质在于审计风险的差异,因此审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已充分考虑到了经济类型的影响,认为民营企业的审计风险要高于非民营企业,从而在审计收费上体现出来。

3.上市公司的盈利性质与审计费用。

作为审计师客户的上市公司是否盈利,尤其是否长期处于亏损境况,是审计师考虑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Pong和Whittington,1994),而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费用水平。本文选取ST公司作为盈利能力差的样本,与其他公司进行比较,检验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发现,2001年ST公司与非ST公司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ST公司的审计收费水平显著高于非上市公司。由于ST公司是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所以审计的风险较大,而且ST公司受到监管部门和市场的关注,审计的压力很大,因此事务所相对比较谨慎,会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因此2001年在审计收费上显著高于非ST公司。

5   审计费用按公司是ST与非ST分类

项目

总费用

日常审计费用

非日常审计费用

观测值

2001年度

ST公司

7.53

7.03

0

29

ST公司

3.53

3.22

0

594

显著性概率值

0.0001***

0.0001***

0.0501*

 

2000年度

ST公司

4.42

4.42

0

13

ST公司

3.22

3.07

0

396

显著性概率值

0.4114

0.2947

0.0545

 

上表各项数据中,除了显著性概率值外,均代表每万元资产的审计费用金额的中位数值

但是在2000年则没有呈现这样的结果。我们推测的原因是,在2001年度,由于一系列案件的影响导致审计师成为证券市场关注的焦点,因此审计师会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风险,从而在审计费用水平中体现出来。但是,在2000年度审计师尚未充分意识到这种风险,导致ST公司与非ST公司之间审计费用水平差异不显著。

除此之外,本文根据传统的地区分类将上市公司所属地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地区,并分析了上市公司地域分布与审计费用的关系,但是分析结果发现审计收费水平在各个地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地域经济并没有对审计收费产生显著的影响。

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审计市场公开披露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总体情况以及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以及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股权性质、盈利情况等因素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审计费用拖欠情况。考虑到拖欠审计费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质量,相关监管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并予以解决。本文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指标是每万元资产的审计费用。从更严谨的角度看,审计费用的高低除了与资产总额有关外,还可能跟事务所配备的人员素质等级有关。同时审计费用还受到公司的组织结构、地域分布、涉及行业的数目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并没有严格控制这些因素,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受上海市重点学科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