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招募书要想在这个新的信息时代生存的话,它必须服务于投资者。而今天,许多招募书正是因为其内容难懂、篇幅过长,已趋向于掩盖那些能帮助人们进行投资决定的基本信息。事实上,如果所披露的信息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便不能称之为信息披露。现在是刺穿包裹招募书的层层隐语,抛弃招募书的八股式行话的时候了。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亚瑟·莱维特
李 为 水东流 译
重回波士顿,这种感觉非常好。因为波士顿是共同基金的诞生地,也是基金业的“心脏”。波士顿的市民论坛象征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她的骄傲、爱国之心及公众责任的意识曾深深地影响过我们这个国家。很久以前你们曾引发了一场革命--反对英国人的压迫。今天我来到此地,也是为了掀起一场革命--反对繁琐英语。
英国作家W.Somerset Maugham曾说过:“写小说有三条原则,遗憾的是没人知道它们是什么。”这话用来谈论招募书同样贴切。后天,证券交易委员会便要对数年来共同基金的信息披露进行大清算。比照Somerset Maugham的说法,SEC的清算原则也是三条。当然大家知道这不过是巧合而已。半个世纪以来,SEC与共同基金业一直在寻找改进招募书的方法。这些新原则不像圣杯一样遥不可及,它们将使得招募书更简洁、更明了、更有用,也一如我们所希望的,更多地被人使用。现在招募书的作用已如废纸,这种迹象随处可见。去年投资公司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仅有一半的基金持有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查看招募书。SEC与金融局的另一份调查表明,虽然投资者在寻找与基金有关的信息时也经常查阅招募书,但是他们却将招募书排为第五种最佳信息来源,排在雇主提供的书面材料、金融出版物、家庭或朋友、经纪商之后。这种对招募书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已渗入到大众文化之中——就如前些日子华盛顿邮报上的一幅卡通漫画:一对男女正在研究共同基金,二人围在一张堆满了纸张的桌旁,男的翻到一份招募书时说道:“你看,我遇到一个人,这家伙还真认真地读过这东西。”
毫无疑问,我们早该对招募书进行彻底的改进了。问题不仅仅在于我们如何写招募书,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招募书。今天的投资者无处不受到信息的轰炸。自1933年证券法通过后世界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有关投资者信息的规定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1933年,仅有31%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话,今天94%的家庭已有电话,30%的家庭拥有电话联线的计算机,通过电话线可接入世界上最强大的“信息图书馆”——国际互联网。那时候我们只有很少的金融工具可选择投资--股票、债券和少数基金。而现在,我们有可投向每一种能想象到的金融工具的共同基金,包括可抵押证券、期货、期权和其他衍生工具。在不久的将来,如果能看见基金持有“Bowie Bond”(一种三A级投资工具),其标的是英国的摇滚歌星,其价格是基于唱片的预期销售量,我一点都不惊讶。1933年,投资者可选择的共同基金有32支,今天,他们能选择的基金数目令人惊愕——6270只。1933年,收音机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然而美国的家庭仅有63%拥有收音机。即使在30年代末,美国家庭有847个台可供选择。今天则有99%的家庭有了收音机,可选择的频道有10000多个。我还只字未提电视呢。30年代,电视还在它的摇篮时代,即使10年之后的1946年,每8000户家庭才拥有一台,可选择的台数只有30个。今天,9500万家庭可在电视上选1500个台。这些电视台中有许多专门制作金融信息节目。如果人们都通过电视获取金融信息,也难怪他们不再读招募书了。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电线最多、信号最多、光缆最多、嘟嘟声最多、印刷品最多、接口插座最多、上网最多、通信最多的国家。以前,我们信息不足,现在,我们信息过剩。
如果招募书要想在这个新的信息时代生存的话,它必须服务于投资者。当基金、律师和监管者往招募书中充填越来越多的信息时,招募书便偏离了人们使用它的初衷,即帮助人们决定是否投资于某一特定的基金。今天,许多招募书正是因为其内容难懂、篇幅过长,已趋向于掩盖那些能帮助人们进行投资决定的基本信息。任证监会主席近4年后,在SEC的专门小组提交的一份摘要中,一些信息使我吃惊。我们问市场参与者:当决定是否买基金时他们用什么信息源?听听他们的回答--朋友、家人、经纪人、财务顾问、杂志、报纸、金融出版物、互联网、收音机、电视,仅有一个投资者提到使用招募书。这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的消息。
我们中的很多人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即招募书根本就没有起到它本身应该起到的作用。招募书竟然是在这样一个繁荣时期被废弃了:90年代,利率长期下调、股市持续坚挺、养老金计划从福利目标过渡到投资目标,由此导致大批投资者从银行帐户、可转让存单和其他的保险产品中迁移出来,使资金源源不断地游向我们的股市。今天共同基金的资金比商业银行更多,前者大约为3万亿美元,而后者总共才约2万亿美元。大笔资金涌入我们的证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为美国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市场风险,造成了混乱,使不懂得投资的投资者越来越糊涂,也越来越失望。事实是,投资者得不到他们本来应知道的消息。
这种情形非常糟糕。因为这些新投资者中的大多数仅仅经历过一个牛市。我担心当经济下滑时,那些不懂得风险的投资者会草率而鲁莽地行事,其结果会使他们自己遭受重大损失,我们的市场也会遭到重创。正是这新一代的投资者成为我们改进信息披露的原动力。两年半前,我宣布过SEC的一项大计划,这一计划“旨在突出招募书披露信息的核心”。我承认,关于信息披露的问题,SEC本身也有责任。只要基金的招募书用浅白英语写,不那么包罗万象,我们保证改变我们的方式并支持基金。一些基金响应了我们的计划——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与投资者更好地交流就会得到投资者更好的理解。的确,当我们努力地注入招募书新的生命时,招募书便能触动人心,于是也就引发了我们所提倡的一些变化。在此我所能想到的几家基金公司便很好地响应了我们简化招募书的要求。这些公司有:John Hancock、Vangard、Gateway及其它公司。此外,八家基金公司按照SEC的要求参加了一个招募书简要试验计划,我们称之为基金概要(Fund Profile),是对11种关键特征进行描述的标准格式,易读、易与其他基金进行比较。我们现在准备吸纳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和最佳产品,同时我们也要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信息披露的改进上,还要将由此产生的积极效果贯彻于整个共同基金业。为了总结这项活动,本周我们将考虑提出三个原则。其实所有的表述都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对投资者最重要的不是信息的数量,而是信息的质量。我们认为,招募书,无论长短,都应该用投资者所明了的语言向他们传递有用的、准确相关的信息。让我依次讲讲我们的每一个原则建议。
第一个原则是关于注册形式的。这是我们全部努力的重点所在,它将根本摈弃原有格式,重新规定共同基金招募书的披露格式,使它们重新建立在更符合逻辑的基础上。这一计划是为了使招募书更易于投资者使用,更易于基金制作。新的招募书将重新审视其内容因素,即现实世界中那些对人们投资决策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我们认为,招募书包含了太多的技术、法律和所有基金共有的操作解释和名词术语。事实是,我们将要求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在投资前应获得的特定基金的基本信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基金之间有什么不同,而不是基金之间有什么相同。风险披露将着重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方面。这与现在的风险披露方式有根本的不同。现在的风险披露方式是,将基金持有的某些个别的证券品种,或资产中微不足道的方面列出长串的类似洗衣单式的一览表,表中充满了对这些个别细节的风险描述。这根本未告诉投资者基金本身的风险何在。我们认识到风险披露对投资者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将建议所有的基金招募书的最前面增加风险/回报概要。
为了说明基金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战略,要加入4个项目以改进信息披露:第一,关于基金总体风险的简明陈述;第二,要求制作一个柱状图,反映一家基金的10年回报情况,通过披露基金逐年的业绩变化来阐明风险。第三,制作一个将基金业绩与证券市场综合指数相对比的表格。第四,最新的费用表。风险/回报概要将确保所有的投资者获得简洁而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即便是在厨房的餐桌上评估和比较基金投资也着实可用。
招募书的另一问题是:它们太厚了。我们对全面披露所表现的热情事实上却制造出一份份冗长的报告和招募书,与其说是用来揭示信息的,不如说是用来掩盖信息的。事实证明:基金披露过多的信息并不一定表明基金就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披露。特别是在我们被数据的汪洋大海所包围的环境中,太多的信息实际上意味着无信息。为了改变这种信息过剩的倾向,我们建议基金在制作招募书时,不再放入所有的基金都共有的信息,如立法、技术方面的和操作程序方面的信息。因为这些对投资者进行决策毫无帮助。如果有投资者对此感兴趣,可以申请获取附加信息而得到。我们也会长期关注那些想要获得附加信息的投资者能够迅速地获取所需信息,计划要求基金3日内给予答复。在一个同样简洁的记录中,我们打算允许基金根据投资者退休计划的需要制作招募书,允许基金省略那些与计划参与者无关的信息,如购买与出售手续。
我们还将提倡“一站式服务”,要求基金的费用和支出等信息统一出现于招募书的某一位置。而目前,这种披露是散见于招募书中各处,难以找到。最后,我们将简化制作招募书的条款,使基金的注册文件更易于准备和报备。我们也将废除或更新SEC在35个指引和许多评论信函(Comment Letters)中有关信息披露的观点。
我们的第二个规则是关于基金名称的。我们的措施将改变基金信息披露的内容。我们要求基金名符其实。我们关注到某些基金的名称可能于不经意之中误导了投资者,使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这家基金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据说做炸薯片生意的人在使用标签时较之共同基金受到更为严格的要求。事实上,我认为强迫每一个基金持一种标签是有害的,因为这会减少基金的投资选择。半个世纪以来,基金没有按类别“贴标签”也发展得不错。然而如果一家基金标榜自己专门投资于日本债券,它就必须按所署名称行事,这样标记自己才是公正的。我们的新规则将要求,当基金指明是某类特定投资时则基金持有相应资产的比例至少应在80%以上。这将使投资者更相信基金的投资与其名称是相符的。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投资或资产组合而选择一家基金时,这一措施还会帮助投资者减少混乱。
第三个规则是关于基金概要的。本周我们将出台基金概要规则,我们已经过两年成功的实验。基金概要对基金的重要信息作了简述,包括投资策略、投资风险、投资业绩、费用,所有这些都以一个精炼而标准的格式表现出来。基金概要也包括有关投资顾问的信息、投资组合经理的信息、购买与赎回手续信息、税务信息和股东服务信息。这份基金概要计划将允许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披露方式。投资者可选择新的、简洁的信息披露文件作为他们购买基金股份的决策依据。我们既不要求基金,也不要求投资者使用基金概要,也不要求用基金概要取代招募书。如果一家基金使用了基金概要,投资者在购买基金股份时或进行投资决策时,可以只凭基金概要,也可以要求查看基金的招募书或其他信息。所有的投资者,只要购买了基金便可迅速获得招募书。自从我们为改进风险披露进行首次试验以来,我们对基金概要的规定作了一定的改进,其中一个改进的地方是:要求概要将基金的以往业绩与当时的证券市场综合指数加以比较。我要补充的是,我们的计划不会限制基金使用任何一种特别的媒体传播基金概要。基金可以通过互联网、邮件、报纸或其他的媒体传播概要。因为我们认识到今天的投资者是分散的,而同时他们的信息需求也是不同的。我们的基金概要的首次试验表明,投资者希望在获取基金信息方面有多种选择。对多数投资者来讲,基金概要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与全本招募书一样有用,一些投资者可能更喜欢使用它。信息披露,无论是长是短,只有强调信息质量对投资者才是有意义的。而对投资者来说有多种选择方式获取信息也是有意义的。
在我结束演讲前,我想讲讲浅白英语的问题。它是我们这些新规则中的一个方面,我们称之为“明晰的交流”。使用浅白英语是提高明晰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逃避这个问题——尤其是当如此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时候。如果你想与社会的主要群体交流,你必须使用白话。这在历史上已不是新鲜事了。在9世纪,查理曼(Charlemgne)大帝就命令用白话来布道。16世纪,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将圣经译成了白话。我们的任务远比这些历史人物的渺小,我们所面对的主题不是信仰而是金融,我们所排斥的是高深莫测的法律用语而不是拉丁语。反对清晰语言之罪,世间文字,恐以招募书为多。从嘴里脱口而出的散文才会让人感觉像花生酱那样散发着郁郁浓香。声明应如诗般简洁,费用列示应准确无误。公正地说,神秘的语言大多是表达正统的法律的关系。然而事实是,如果所披露的信息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便不能称之为信息披露。现在是刺穿包裹招募书的层层隐语,抛弃招募书的八股式行话的时候了。
我想让招募书开始讲一种新的语言——浅白英语。这个问题除了SEC还有许多人认识到了。我说不清有过多少次,在我们举办的走遍美国的城区会议(Town Metting,投资者交流会)上,投资者站起来对我又是请求,又是叫喊,要求我们的文件制作得有用、易读。今天,当我们的市场涌进大批的新投资者,而这些新投资者又面临多种选择时,使我们的信息披露文件具有可读性便是极为重要的了。对这些投资者来讲,浅白英语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而是一种必需品。
浅白英语不意味着“愚钝”,而意味着明晰地表达信息。SEC最近编辑了一本小册子,专门整理反映那些制作浅白英语文件的人的建议,由沃伦·巴菲特做序。我们在证监会的互联网上粘贴了这个小册子的初稿。我们邀请你们加以评论并使用它。我们认识到使用浅白语言一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得更好。证监会几乎不能站在一个批评别人的位置上谈论此事。我们自己制定的规则与交流的问题,是浅白英语不能迅速植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改进投资者的理解程度,成功者将不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位——将是6300万投资于基金的美国人——这可是6300万的数字,而且这个数字逐日增长。我们有能力抓住机会去帮助他们。这个机会将改变他们购买基金的方式,将确保他们的期望符合实际。这个机会将使投资者在投资前易于获取重要信息,易于进行比较。
当所说的这一切都做到时,我们的倡议才能达到目的:辛勤劳作的人们能过更好的生活——买新房,送子女上大学,度假,或者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成功,人们对我们的资本市场具有着前所未有的期望。这是美国的希望——没有几个行业像基金业那样能为更多的人带来这个希望。让我们通过更好的监管、更明晰的交流来使市场繁荣,使人民富足。谢谢。 ■
(本文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亚瑟·莱维特于1997年2月25日在波士顿市民论坛上的演讲,译文未经美国证监会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