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各高科技园区发展很不平衡。北京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上海高科技园区与深圳高科技园区发展十分迅速,与北京的差距有所缩小。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分析
1991年至今,我国已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科技园区。10年来,国家高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高科技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企业的主要基地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汇聚结合的中心。
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科技园区在过去10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们从创业企业数、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从业人数、研发人员数、研发投入、出口、净利润、税收等九个指标的比较即可以看出,创业企业数从1991年的2587家增加到2001年的24293家(见图1),11年间增加了9.4倍,说明11年来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从经济总量来看,技工贸总收入从1991年的8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1928亿元,增长了142.5倍(见图2);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71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0117亿元,增长了137倍,占我国GDP的10%(见图3)。我国高科技园区的从业人数也有了快速的增长,从1991年的14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94.3亿元,增长了21倍。而高科技园区在研发方面的增长尤为显著,研发人员从1992年的6.7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45.8万人,增长了6.8倍;研发投入从1992年的15.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499.6亿元,增长了32.9倍。
图1 中国高科技园区创业企业增
图2 中国高科技园区技工贸总收入10年增长情况
在出口方面,高科技园区的出口值由1991年的1.8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226.6亿美元,增长了125.9倍。在利税方面,我国高科技园区净利润从1991年的8亿元增加到644.6亿元,增长了80.6倍;税收从3.9亿元增加到640.4亿元,增长了164.2倍(见图4)。
图3 中国高科技园区各项指标增长情况
图4:中国高科技园区创新强度变动情况(研究开发经费/研究开发人员)(万元/人);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质量评价
为了更好地评价高科技园区,我们采取一些体现园区增长质量的相对指标,这些指标由一些基本指标衍生出的创新强度、竞争力、创汇能力、生产率、智能密度等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创新强度、竞争力、创汇能力、生产率、智能密度定义如下:
创新强度=研发投入/研发人员;
竞争力=利税/技工贸总收入;
创汇能力=出口/技工贸总收入;
生产率=技工贸总收入/从业人员;
产业智能技术密度=研发人员/从业人员。
从相对指标来看,创新强度从2.23万元 /人增加到10.91万元 /人,增长了4.89倍(见图5)。园区企业竞争状况则较为稳定,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0.12左右,2001年为0.1。从参与国际竞争力来看,创汇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初保持一定增长后,从1995年开始一直稳定在0.15~0.17间。园区劳动生产率则有显著增长,由每人6.79万元增加到每人40.53万元(见图6)。产业技术智能密集度20世纪90年代初有所下降,从1996年开始稳步回升,达到16%。从以上数据分析,我国高科技园区在过去10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我国高科技园区创新强度、产业智能密集度、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充分说明高科技园区已真正从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集约式以研发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转变,并已开始在高科技企业、产业及企业集群的发展上具有创新的特征和高科技特征。园区发展质量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表明我国高科技园区将为创业板的科技型创业企业资源提供坚实基础。
图5 中国高科技园区劳动生产率(技工贸总收入/从业人员数)变动情况
图6 我国风险投资的区域分布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变迁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情况,这里引入实证分析,思路是: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每个时间区间高科技园区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然后对每一类高科技园区利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一、高科技园区绩效的综合评价
本文应用主成份分析法做实证分析。这里以高科技园区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工业总产值、技工贸总收入、出口、净利润、税收等9个指标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三个时期(1992-1994,1994~1997,1998~2001)的相应数据进行运算后,在综合评估数据(综合得分)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这里,我们仅以第三阶段来分析(见表1)。
表1:第三阶段(1998-2001)
类别
高科技园区名称
第一类
北京、上海
第二类
深圳、南京、青岛、苏州、天津、无锡、西安
第三类
长春、武汉、沈阳、吉林、长沙、成都、杭州、绵阳、哈尔滨、重庆、佛山、广州、惠州、大连、中山、福州、济南、淄博、合肥、厦门、郑州、石家庄 、威海 、太原、常州、襄樊、珠海 、南昌、昆明、保定、大庆、桂林、洛阳 、南宁、鞍山、株洲、潍坊、兰州、宝鸡、包头、贵阳、海南、乌鲁木齐
结合主成份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北京遥遥领先,上海紧随其后,但上海进步较快,与北京的差距有所缩小,深圳则追上了一些老工业城市,紧随北京、上海之后;其次是一些区域中心城市。综上分析,可以简要地得出以下结论:各高科技园区发展很不平衡;北京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上海高科技园区与深圳高科技园区发展十分迅速,与北京的差距有所缩小,分别位于第一类地区和第二类地区之首;天津发展较快,但发展速度相对上海、深圳要慢,所以从第二阶段的第一类地区移动到第三阶段的第二类地区,但仍处在第二类地区的前列,从原来的第二位降为第四位。总体而言,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全国性的高科技园区增长极,天津、苏州、南京、西安、武汉、长春等次级增长极。
二、对第三阶段高科技园区的回归分析
高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应是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与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下面将考察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科技特征。本文重点对第三阶段进行实证分析,在具体分析中考虑到第一、第二类高新技术开发区样本较少,这里把一、二类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合并。利用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技术,发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非研发人员、研发人员以及研发投入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利用SPSS软件可得到如下方程(1)、(2),其中, 1998~2001阶段中一、二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方程为(1);1998~2001阶段中高新技术开发区三类的方程为(2)。
技工贸总收入=6.7×10 -141非研发人员+1185×研发人员+10×研发投入……… (1)
技工贸总收入=0.4×10 +215×非研发人员-704×研发人员+22×研发投入……… (2)
对于1998~2001阶段,从方程(1)、(2)可以看出,在第三类高新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从业人数成正比、和研发人员数成反比,而第一、二类高新技术开发区恰与其相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研发人员的作用已经在第一、二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呈现出来,从而说明第一、二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已由粗放的量的扩张,扩展为以集约型经营为主的质的扩张。
三、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作用分析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和“发动机”。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切入,契合了这一阶段巨大的、难以由传统融资方式获得满足的资金要求。美国的计算机工业、微电子及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业等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风险投资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01年底,我国的风险投资总量已达到400亿元左右。本文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高科技园区的技工贸收入与风险投资的相关关系(结果略)。
考虑到风险投资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里进行简单的验证:
技工贸总收入=14×10 +19×风险投资………… (3)
由方程(3)可知风险投资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
国家高新区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制约高科技园区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因素。
1.各大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呈现,集聚效应的质量尚不显著。从回归分析可看出,大部分园区不具备高科技特征。各大高科技园区通过优惠政策,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高新技术。然而园区内衍生企业数目不多,世界级知名品牌和企业也极少。我国高新区数量多、规模小、产业结构趋向严重。在53个国家高新区中,有不少园区没有突出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鲜明特征,没有形成一批上规模、水平高、效益好并富有生机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高科技园区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如前文分析,我国大部分园区不具备高科技特征,而较好的几个园区尚未形成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链条。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多是通过提供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及劳动力价值优势等条件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的空间聚集,由于这种企业的空间聚集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企业缺乏强烈的根植性。
3.缺乏产业集聚机制。我国高科技园区的高科技特征未显现,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产业集聚机制。(1)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尽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簇群。(2)产业族群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相互依存和配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企业、政府与非赢利机构间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3)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风险投资缺乏退出机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
二、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对策
根据上述状况,我们认为,应该通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培育和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具体地说,主要对策措施有:
1.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增长极和次增长极。从高新区发展的状况来看,从前文的分析可知,高科技园区已显现明显的聚类特征。北京、上海、深圳高科技园区发展较快,已具有高科技特征,而其他大部分园区不具有高科技特征。因此,应以北京、上海、深圳的高新区为主增长极重点开发,天津、西安和武汉等地应列为战略布局需要的次增长极。
2.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尽快建立创业板新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与资本市场的融合,为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3.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从前文的分析我们也可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结论:凡是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最为迅速。纵观海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