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是近年来宏观调控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年,也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矛盾暴露得最充分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决策层最关注国企改革的一个年份。国民经济虽保持较好的增长走势,但国有企业处境依然艰难。
96中国产业巡礼
檀江来
1996年,中国国有企业度过了艰难的一年。中国的GDP连续5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国有企业47年以来首次出现净亏损。1996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14.1亿元,国有企业利润为-34亿元,而上年同期是+90亿元,一季度,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1.18亿元,上年同期为+105亿元。在日前召开的“1997经济分析与预测研讨会”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邱晓华指出,1996年既是近年来宏观调控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年,也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暴露得最充分的一年。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研究报告表明:
(1)工业增长值增长速度回落,库存增加。1996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比1995年同期增长12.9%,增幅低于1995年同期0.5个百分点。同期产销率较1995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企业的产成品库存继续以20%的速度增长。
(2)企业亏损额大幅上升,利润总额不断下降。1996年1~8月,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额比1995年同期上升了47.7%,利润总额下降34.92%,企业亏损率达59%。
(3)国有企业效益下降幅度更大。1996年8月末,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在全国销售收入总额中占49%的国有企业,利润只占13%,比1995年同期下降了80%。同期国有企业亏损率高达87%,高出1995年同期37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十分严峻。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出口的下降制约了工业生产速度的增长。1996年1~9月,全国出口总额比1995年同期下降2.7%,而1995年同期较1994年同期增长34.8%。1996年前三个季度国内需求相对稳定。出口增长速度的大幅变化造成了工业增长速度的回落。造成出口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外贸生产企业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在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档次低、成本高造成了出口产品的销售困难。
2.各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趋同性,造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库存不断增加。虽然政府多次号召企业应采取以销定产、限产压库的措施,但企业生产设备大量闲置,产品库存继续增加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随着“九五”的到来,围绕建立四大支柱产业的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又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如果国家不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必然导致各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再次趋同,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3.外商的不断涌入,给国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外商进入的规模不断扩大,给国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国内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又承担了地区差价、季度差价、政策性差价的一切风险和资金负担等。使企业无力与技术工艺、企业组织和管理手段等早已成熟,且有充足资金支持的外商进行竞争。
4.国有企业机制缺乏活力。由于国有企业用人和分配等机制不尽合理,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松懈,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产品档次徘徊不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另外,有些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不良干预,也影响了企业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1996年也是中国决策层最关注国企改革的一个年份。政府各部门为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各项宏观调控对工业经济运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1996年初,国家计委公布的《1996年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扩张。同时,企业更新改造的投资却大幅增加。1996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国有单位更新改造投资比去年同期增加13.8%,增幅高出去年同期4.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自1990年以来首次超过基本建设投资1.5个百分点。50亿元的安居工程投资也为部分企业减少库存、增加销售创造了条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试行,改变了以往有些地方“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做法,有效地控制投资规模,改善了投资的结构,提高了投资效益。
2.1996年5月1日和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低了银行存款利率,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了1.95个百分点。按照1996年9月末国家银行工业贷款余额计算,两次降息共可以使工业企业每年减少220亿元的利息支出。
3.银行推出了以主办行制度为主的十大服务措施。央行还列出了全国100家重点扶持的工业企业名单,这些企业正当的资金需求做到随要随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
4.生产资料代理的试行,为钢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销售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两行业中的无序竞争得到了初步的控制,生产企业摆脱了销售困难,企业从代理商那里及时获得市场反馈信息,集中力量用于改进产品性能,更新品种和提高档次,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5.国务院宣布将部分企业自1979年至1988年由财政拨款改为贷款的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截止4月30日止,已审查批准拨改贷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242亿元,使131家企业的总负债率由原来的61.78%下降到59.27%,降幅为4个百分点。这一措施极大地减轻了试点企业的债务负担,加大了国家的投入,使国有企业重新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纺织行业 结构调整 首当其冲
纺织行业是我国发展最早、门类最齐全的传统工业,国内市场纺织品和服装的零售量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量的1/6,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纱产量、布产量、丝绸产量、服装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的化纤、棉花、羊毛等纺织原料的进口量也居世界第一位。
1996年,纺织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有纺织企业尤为困难,特别是年初形势非常严峻。一季度,预算内国有纺织企业亏损面高达64.17%,盈亏相抵后净亏损30亿元,比去年增亏40%,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出现了行业性亏损;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大幅度下滑,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6%,其中纺织品(不含服装)出现了进出口贸易逆差;企业停工停产面扩大,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约占20~30%,职工下岗待业人员增加,部分企业连发工资也困难。
1996年仅仅前三季度,预算内国有纺织企业净亏损额累计就达77亿元。
造成纺织行业持续困难的主要原因有:(1)棉花价格连续3年大幅度提高,棉价增长1.6倍,使我国纺织综合原料成本高出国际市场10%~15%,同时国家又调整了出口退税。这样,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减弱,1996年前10个月,一般贸易出口同比下降22.5%,从而加剧了国内纺织品总量过剩的矛盾。(2)纺织工业结构不合理,中低档初加工产品比重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相对不足,压缩淘汰棉纱锭没有按照计划到位,总量过剩的矛盾没有解决。(3)国有纺织企业负担沉重、冗员多、离退休人员比例高、社会摊派多影响了竞争力。(4)在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企业内部机制转换慢,管理滑坡。
事实证明,粗放型的经营已经没有出路了,纺织行业的振兴必须在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增加花色品种上寻求出路,大力发展化纤工业,继续推进“东锭西移”,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钢铁行业 产量很高 档次不高
自从100多年前形成钢铁大工业以来,钢铁一直是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西欧国家用钢铁和有色金属制造的产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72%~74%;俄罗斯用钢铁制造的产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70%,钢铁用量占全国结构材料总用量的比例高达92%。钢产量在以往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工业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拥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钢铁工业。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全球钢的生产能力是10亿吨,而钢材的消费不足7亿吨,表明世界钢的总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去年,我国钢材出口减少193万吨,而进口增加量超过200万吨,这说明我国的钢材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由于我国钢铁工业的中低档次定位,受到独联体国家廉价钢材的冲击的程度尤为严重。
1996年我国钢材产量达到855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71%,钢产量达到10002万吨,较上年增长7.59%居世界第一,产销率超过99%。现在,除了轿车、家电、石油、采运、电站等行业所需少数品种外,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钢材基本上可由国内自给,钢铁自给率已经达到88%。这是自张之洞1890年创办汉阳铁厂以来,钢产量首次跃居世界首位。但是,中国还远不能算是钢铁强国,因为中国人均钢的年消费量还不到80KG,而且,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产品所占的比例还不高,显然,还必须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1996年,冶金行业面临着煤、电、油、运等上游产品大幅度涨价和钢材价格不同程度下跌的突出困难,上游产品和运输涨价112亿元,钢材价格下跌约40亿元;再加上折旧增加15亿元;改革成本增加和工资增加27亿元;财务费用支出增加20亿元,全行业承受了高达214亿元的增支减利因素。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730亿元,实现利润30亿,元较1995年减少80亿元,实现税金180亿元。
中国作为全球粗钢产量第一,消费量第一的钢铁大国,其地位日益显著。国外各大钢铁公司及冶金设备制造公司纷纷进驻北京,这也标志着今后几年内钢铁市场的竞争更直接、更激烈。
轻工行业 群雄奋起 逐鹿中原
1996年,全国的轻工业生产和出口继续稳步增长,预计全年轻工行业产值可达26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达6430亿元,增长12%,其中轻工系统产值可达5810亿元,增长9%;工业增加值达1755亿元,增长8%,轻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家监督抽查和行业统检中,轻工产品的合格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轻工业出口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1996年全国出口总额为1510.7亿美元,增长1.5%左右,而轻工业出口可达440亿美元,增长10%,高出全国出口增幅达8.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机电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高于其他产品。
轻工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全年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达1000多种,新增花色品种上万种,通过企业结构的调整,规模效益明显增强,生产集中度有较大提高,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的10家的产量已分别占总产量的80%,81%和80%,三种产品规模最大的10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3%,83%和57%。
目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声明,经该机构认定的驰名商标仅有14件:“同仁堂”成药、“蝴蝶”缝纫机、“茅台”酒、“凤凰”自行车、“青岛”啤酒、“海尔”电冰箱、“中华”香烟、“北极星”手表、“永久”自行车、“霞飞”化妆品、“五粮液”酒、“泸州老窖”酒、“大白兔”奶糖、“张裕”葡萄酒。在14件驰名商标中,除“同仁堂”成药外,全部都是轻工产品。可以说,轻工产品是与千家万户相连,与广大消费者息息相关。在不可抗拒的广告浪潮中,我们发现轻工产品在所有广告中占据绝对优势。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广大商家不惜一切代价。在1996年末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广告招标中,山东“秦池特曲”以3.2亿元的天文数字竞得“标王”。轻工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轻工市场的巨大潜力,外商对我国的轻工市场一直虎视耽耽,以合资等各种方式,力图进入我国的市场。1996年利用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之机,大量收购国有轻工企业。以冰箱行业为例,仅仅在1996年度,美国“惠而浦”收购了北京“雪花”;瑞典“丽都”收购了长沙的“中意”;韩国“三星”收购了苏州的“香雪海”;德国的“博西威”收购了安徽滁州的“扬子”等等。
可以说,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与中国民族工业之间的竞争态势在轻工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以日化用品为例,据北京中怡康经济咨询公司对全国35座大中城市1996年7月的产品销售调查,香皂、洗衣粉、洗发水、牙膏等四种日化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两位均为合资企业的产品,在排名前10位中,纯粹的国产品牌,香皂只剩下广西“海藻”系列;洗衣粉只剩下沙市的“活力28”系列,使人们在洋品牌洗衣粉的汹涌大潮中看到了中国民族工业不甘拱手相让市场的信心;洗发用品没有国产品牌;牙膏市场的情况也不乐观,随着上海牙膏厂与英国利华公司的合资,“美加净”、“中华”已成为合资企业的品牌,而外方带来的“洁诺”已升至排行榜两强之列,只有“两面针”、’黑妹”、“蓝天六必治”、“冷酸灵”等一些老牌子还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作为。纵观以上四种产品的销售情况,合资、进口品牌已经占据排行前10位品牌的80%以上。
彩色胶卷市场上,在美国和日本市场上售价高达5美元左右的“柯达”、“富士”胶卷,为了抢占中国的市场,大肆倾销,售价都才人民币20元上下,挤得质量与进口胶卷不分伯仲的国产“乐凯”几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只有在微波炉市场上,格兰仕微波炉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市场占有率高达50%,远远超过松下、夏普、三星、惠而浦,成为微波炉市场第一品牌。
机械行业 汽车龙头 不可动摇
去年机械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压力有增无减。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5%左右,50%左右的企业沉浮在盈亏线上下,盈利在100万元左右徘徊。整个行业基本上不具备资金积累能力,严重制约今后的发展。由于国家还将进一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靠投资拉动的机械行业来说,市场的启动可谓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之下,外商独资、控股企业增多,跨国公司不断抢占某些行业、关键产品和潜力大的企业。
国有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00亿元,同比增加10%左右,实现利税3130亿元,下降12%左右,其中利润90亿元,下降28%左右。国有企业的机械产品市场占有率已经由70年代的90%下降到60%,被誉为“工业之母”的机床行业在1996年也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
自1993年下半年,我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三年低速运行,1996年最为不景气。1996年汽车总产量157万辆,总需求量145万辆,再加上以前年度的库存,供过于求的状况有增无减,摩托车行业饱和的状况也日益明显。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150万辆。占世界18位。其中轿车约205万辆;据统计,根据1994年至1996年三年实际产量,我国有年产100辆左右汽车厂30家左右。许多企业难以为继、进退维谷。被国家定为“三大三小”小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的法方合作者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和巴黎国民银行因为合资企业效益不佳、市场份额不足多次提出退出投资。
1996年轿车市场似乎并没有表现上年的旺销势头,而且车价也不断下滑。但必须承认,轿车仍然是全年汽车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1~10月份,在汽车总需求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轿车需求却有了增长。其中国产轿车销售增长19.93%,轿车生产增长22.12%,轿车市场份额达到26.6%,首次位居九大车类之首。轿车产销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1)每年出租汽车的新增需求在10万辆左右,而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2)从更新的需求来看,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0万辆的出租汽车,出租用车的更新期在4年左右,每年的更新需求也相当可观;(3)据调查,以微型汽车替换面的的趋势在大中城市已呈燎原之势;(4)私人购车保持活跃态势,目前私人购买量占15%左右。
继建设银行宣布向一汽捷达购买者提供按揭以后,1996年3月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率先向全国宣布向全国出租及租赁企业开办分期付款,一辆价格为13.5万元的普通型桑塔纳首期只需付款4万元。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还宣布向购买桑塔纳2000型汽车用户提供75%的买方信贷。夏利推行“338工程”,即在全国338个15万人口的大中城市积极占领出租车市场。为了推动当地汽车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采取了地方保护措施,上海市出台的出租车型的规定使“夏利”这种受广大市民欢迎的车型被排除在可选车型之外,“二汽”的“富康”也没有幸免;广州市规定,通过车牌招标的运营的士,必须使用标致汽车等等。过度的竞争终于招致国家计委、人民银行的干预,国家计委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人民银行也要求金融机构停止汽车按揭。
据统计,世界上的汽车每年消耗着世界上47%的石油、25%的钢铁、58%的橡胶、50%的玻璃。用于汽车的材料多达4200多种。汽车行业的进步不仅促进上述行为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电子自动化、机床等行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集约化水平。
中国汽车使用汽油占全国产量的95.45%,使用柴油占27.3%,使用钢铁占6.5%,使用机床占15%,使用轮胎占43.1%,使用油漆占6.4%。汽车还带动建设公路相关的行业包括建筑行业、建筑材料行业(水泥、沥清、油漆等)、建筑机械行业等。可以说,钢铁、橡胶、玻璃、电子、电器、石油、化工、机械、仪表乃至纺织行业无不为汽车工业生产上游产品。1996年我国与汽车相关行业职工约2000万人,其中汽车生产企业职工200万人,汽车驾驶员1500万人,汽车修理行业人员约200万人。汽车,中国的龙头产业,当之无愧,不可动摇。
化工行业 重振雄风 当会有时
化学工业是原材料工业,它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对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6年化工总产值高达2500亿元,同比增长9.7%。但化工产品产销率为95.2%,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化工矿山、染料、化学试剂、力车胎、胶管、胶鞋核化工机械等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预算内化工企业全年实现利润168亿元,较1995年下降5.1%;利润45亿元,下降26.2%;亏损28.3亿元,增加56%。据对120种化工产品价格跟踪调查,与1995年相比,价格下降的有98种,占81.6%。化工进出口总额达300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120亿美元。在外贸企业当中,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被评为我国最大的外贸企业,并且进入了世界最大500家企业的行列。
1996年,是化工行业近年来投资项目建成投产最多的一年,建成投产了海南、陕西、内蒙古、云南等大化肥,开阳磷矿、炭窑口硫铁矿等矿山,吉化乙烯、中原乙烯、芜湖、北二化离子膜烧碱等16个大中项目。
1996年,化工部将“大公司、大集团、大基础”的战略引向纵深,进一步提出了“规范体制、壮大母体、搞活机制、超长发展”的思路。力争到2000年,培育55家具有技术实力,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深圳石化集团提出《组建综合商社、发展百亿企业》的方案。上海市将化工同医药资产联合重组,成立了上海华谊(集团)公司,确立了到2000年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的宏伟目标。泸天化和川天化联合,辽河集团与锦天化联合,都成为尿素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的大化肥集团。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势头迅猛,山东海洋化工集团,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和青岛化工集团等相继实现盐碱联合;浙江新安化工集团在四川建立了磷化工基地,既实现了优势互补,又起到了扶贫的作用。山西运城盐化局发挥资源优势,跨地区组建了山西南风化工集团。
石油精细化工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定为6大支柱产业之一,石化工业一向因为占地大、投资多、用水多、用钢多被称为“地大王、钱大王、水大王、铁大王”。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成功地将30万吨乙烯装置改造成45万吨,为我国找到了一条依托老企业、以改扩建为主发展石化工业的新路。
电力行业 资本市场 大显身手
1996年全国发电量完成1075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加6.8%。其中,水电1850亿千瓦时,持平;火电8757亿千瓦时,增长8.5%;核电143亿千瓦时,电力供求趋于缓和。投产机组容量1281.49万千瓦。其中水电228.49万千瓦,火电1053万千瓦;风电2万千瓦。新开工的机组装机容量1005万千瓦,秦山二期两台60万千瓦核电机组也于1996年6月开工建设。“九五’期间,国家安排投产发电项目8000万千瓦,年均投产1600万千瓦。但目前在建规模只有5700多万千瓦,每年只能投产1200万千瓦左右。在中国能源发展总公司和华能总公司以后,日前又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负责经营电力部所属国有资产,经营跨区送电和管理全国电网,将推动全国电力联网。
“九五”期间,我国电力资金需求巨大,仅仅三峡工程就耗资逾2000亿人民币,累计需投资8000亿元,年平均1400~1600亿元,与目前700亿元左右的基建投资相差很大。因此,中央提出多渠道筹集资金办电。除了国家开发银行每年不足300亿元的贷款以外,还有其他5项具体筹资措施。在这些措施当中,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尤其是外资显得犹为引人注目。电力行业投资回报的稳定性,是电力行业利用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
投资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的三峡工程,在长达20年的建设期内每年的投资将在100亿元左右,这些除了国家三峡基金和国家开发银行各解决一部分以外,还有数百亿元要通过向境内外发行债券乃至股票及其他的融资方式解决。
最近,国家开发银行与加拿大出口发展公司、美国进出口银行签定了关于秦山核电站高达18亿美元出口信贷及转贷款协议。广东岭澳核电站投资更高达40亿美元。
融资技术难度最高的BOT已经运用到电力行业。早在1984年,就可以在广东沙头电厂B厂找到BOT的影子,今天,广西来宾电厂和山东日照电厂正式按照国际惯例规范的运作,为越来越多的电厂和其他基础设施产业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更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省宣布将渭河电厂以TOT的全新方式融资,将已经建好的电厂以一定的代价交与外商经营管理,在一定的年限以后再交还中方。这一方式又为电厂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国内股票市场上,电力股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至今,共有16家电力公司在沪深两地上市,1996年即将结束前两天,国务院证券委公布了第四批境外上市企业名单,在公布的38家企业当中,电力能源企业6家,占1/6弱,在所有的入选行业中名列第一。仅仅是第一批境外上市企业中的包括华能国际在内的两家电力公司股票在美国上市所筹集的资金就高达9.6亿美元。
电子行业 万般宠爱 集于一身
去年,我国电子工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快了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步伐。据电子部提供的数字,1996年我国电子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982亿元,同比增长20.7%;实现销售收入194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税153亿元,同比增长5%。据统计,去年电子百强企业的利税总额占全行业的67%。电子工业部日前宣布,将重点支持长虹、上海广电、彩虹、华录、熊猫、联想六大集团的发展。
家用电器长虹提出“以产业报国”的口号,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牡康”现象成为国有企业内部嫁接的绝好典范,随后又出现了陕康和安(滁州)康。据统计,长虹、康佳、TCL、熊猫四大国产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
进入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当今世界上,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集中表现在收集、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倍增器。四个现代化无一不和电子信息有紧密的联系。
在信息化列为国民经济的方针指引下,刚刚过去的1996年,是我国计算机产业迅速成长的一年:“八五”期间,电子计算机业的产值规模从1990年的50亿元激增到1996年600亿元,1996年,国家对产品适销对路产品的大中型企业投放资金,启动了生产市场:国家推动了“三金”工程的建设(“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金关”工程——国家对外贸易信息网;“金卡”工程——电子货币为重点的卡基应用工程)给电子计算机行业和通讯行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批“九五”国家重点信息化工程逐步到位,带动了消费市场。1996年电子计算机市场进一步显示了加速度,较1995年增加60%,达到近千亿元。
这一年PC机的销售非常火爆,586提前成为主流机,网络迅速升温,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在中国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0万户……1996年,在一些沿海的城市,家用电脑每百户拥有量已经超过了5台,市场潜力非常大。国内PC市场销量在200万台左右,国产电脑市场占有率达到60%,长城、联想、同创、浪潮等国产品牌微机的市场占有率达40%左右,一举打破了国外品牌在我国彩电和微机市场上称雄的局面。
与此同时,计算机行业的姊妹行业通讯业在1996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讯行业总产值高达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左右。通讯行业发展的特点是合资热潮有增无减。在几个高新产品领域,合资企业都占相当大的比重,在程控交换机领域约有14家合资企业,在光纤通讯领域已有8家合资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已建立10家合资企业。世界上所有生产通信产品的大公司,如摩托罗拉、贝尔、AT&T、爱立信、富士通、北方电讯、西门子、飞利浦、松下、诺基亚等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