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美国的技术优势及资本市场的作用

时间:2004-01-06
字体:

仅仅数年光阴,日本和美国经济竞争的天平便彻底倒转。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资本市场适应信息革命时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漫谈美国的技术优势及资本市场的作用

 

陈小洪

 

美国重新崛起

    这几年,美国日本经济、技术的态势呈明显差异,成为经济界和新闻界(尤其是财经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美国连续数年经济持续增长,GDP年增长率1992年以来一直在2%以上。日本在“泡沫经济”破产后,经济几乎是零增长,至今年经济才有所好转,估计增长率也有限。


    产业方面,在农业、服务业领域,美国相对日本继续保持优势,在制造业,日本80年代的优势似乎也不复存在。在核电站、医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美国企业继续保持优势。在迅速增长的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领域,美国似乎已成为“世界霸主”,而日本经济界则在叹息,日本“为什么没有英特尔、没有微软”,还因韩国、台湾半导体、计算机业的崛起,担心市场份额会进一步下降。汽车业至今仍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但是日本汽车业已无80年代“称霸世界”的气势了,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重新崛起,1996年赢利几十亿美元,电动汽车技术的开发也领先于日本,似乎不会再重蹈70年代初的因节能、废气排放技术落后败给日本的覆辙了。在家用电子、家用电器、造船等领域,日本仍然领先美国,但由于韩国、台湾乃至泰国、中国大陆企业的发展,市场受压,利润下降。

    企业业绩方面,美国的表现也更好。90年代以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美国一般在10%以上,而日本1991年以后一直在23%左右。资本市场方面,美国早已走出黑色星期六的阴影,道·琼斯指数从1987年最低时的1738点上升到近期的近8000点。而日本的日经指数从198939000点高峰跌落后,到现在一直在20000点左右徘徊。

    当然美日的差距并无人们想像的那么大。在计算机、数据网络等数字技术领域落后于美国的日本企业,并不永远甘居人下。据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第4期报道,日本企业已形成自己发展数字技术的战略,战略的核心是跟踪计算机技术,从继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电子元器件上获取利润,并在各主要领域推出更强大的新产品:大容量数字视盘机(DVDS)取代微机中的光驱和录像机,容量更大的芯片(主要是动态存储器),巨大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取代目前笨重的大屏幕电视。东芝公司的大藏西室总裁说,在可见的未来,“美国会保持对日本的竞争优势,但所谓‘可见的未来’只是一年而已”。

美国重建优势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日元升值,从80年代中后期一美元兑200日元,升值到100日元,甚至曾摸高80日元,对出口极为重要的日本,日元大幅升值足以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美国电信业、金融业等服务业放松管制带来了新的机会,据估计,实施新电信法,将使美国产生年收入近1万亿美元的市场。但还有些更为根本的原因。

    一是美国重视人力资本投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加里·贝克尔教授曾撰文指出,美国的私人投资占GDP的比例不到15%,但是美国的教育投资、在职培训占GDP的比例分别为7.5%35%,占GDP14%的保健支出中1/5也可算作人力资本投入,因此由于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入,美国投资实际占GDP的比例高达30%。贝克尔教授认为这是美国经济和技术能够创新的重要原因。

    二是美国基础科学研究基础雄厚。日本也很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但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总体地看其水平一直落后于美国。这与两国的科研积累和教育、科研体制差异有关。研究经费,美国6070%来自政府(国防部、卫生部、能源部、宇航局等),日本6070%来自企业。美国政府重视支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企业资金主要用于开发性项目。因此美国企业和大学的研究水平普遍高于日本。美国有斯坦福大学那样科研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学,而且有一批企业家型的教授,这些教授培养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的领袖,有的转身一变自己也成了企业家。而日本没有那样的大学。号称“日本的哈佛”的庆应大学的千本伟生教授针对这种情况甚至说,没有斯坦福那样的大学,没有斯坦福的丹马教授(惠普公司两位创业者的老师)那样的教授,日本就没有未来!

    三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的特点不同。千本伟生教授还指出,美日企业文化的差异对技术发展有巨大影响。日本企业的决策制度是从下而上的禀议制,加上终身雇佣制,结果是决策慢,同时很难通过人事或企业的“裂变”立即诞生新的企业。这样的体制使日本的企业在23年就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方面,总比美国企业慢一拍。另外日本的企业讲资格,象巨大的IBM和初出茅庐的比尔·盖茨签订基本软件合同那样的事,在日本很难发生。

    四是优势产业,美国多为专利技术重要的产业,而日本多为专利技术重要性低的产业。日本通产省通产研究所所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宫隆太郎先生在19944月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详细分析了日本在世界上居优势地位的产业的基本特点。他认为日本优势产业的基本特点是:1.加工、组装型;2.产品差别化型;3.大批量或批量生产型;4.品质管理重要型,这与大批量生产有关;5.技术进步的核心是以扩大产品差别为特点的产品开发,和保证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的工艺进步;6.独创性的专利技术重要性低;7.复合技术重要,数字电子相机、传真机是典型的光学、电子、精密机械复合技术的产品。小宫指出,这类产业的代表有汽车、机床和数控机床(主要是通用型的)、民用电子产品、复印机、半导体、专用设备。例如在半导体领域,日本的优势在动态存储器(DRAM),相对于更高级的CPU(英特尔的主要产品),独创性高的专利重要性相对较低,同时日本企业通过复合电子学、材料、光学、塑料精密加工等多项技术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小宫教授指出,这些产业中,日本企业的技术优势主要建立在专利之外的技术诀窍上;即使有专利技术,但独创性的专利技术少;这些产业中的许多基本专利技术也是从美国引进的。

    上述四个方面极为重要:人力资本投入提供人才保证,厚实的科研基础提供技术的源泉,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提供了创新的组织基础,最后在创新型技术专利竞争的产业,美国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此外,还有一个日益受到美国乃至日欧各国经济界、学术界高度重视的因素,那就是美国的风险投资家(含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

支持创新的美国资本市场

    美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大、品种多,充满了活力,适应了众多企业的不同需求,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其特点是:上市公司多, 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企业有2000多家,在NASDAQ上市的有6000家,在店头市场的有2万家,而日本包括店头上市的只有3000多家;规模大,纽约证交所上市企业的股票市值在1996年末约7万亿美元,接近东京证交所的2倍,加上规模逼近纽约证交所的NASDAQ,资本市场规模更大;新陈代谢,充满活力,如NASDAQ,每年有数百家企业上市,又有数百家企业因为破产、被收购而消失;有丰富多样的据称达2000种之多的金融商品,满足投资者和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风险投资家和以NASDAQ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作用日显重要。NASDAQ是美国的全国证券自动交易系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oted Quotations)的英文简称。该系统即时收集全国股票店头交易情报,通过证券公司和投资家的终端即时报告交流信息,于1971年运作启动,是世界最大的店头交易市场。微软、英特尔等公司都是在NASDAQ上市的高新技术公司。这些公司的发展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通常是作为技术专家或经营专家的创业者用自己的钱开发和检验自己的创业思路或方案,而后向风险投资家介绍自己的设想,要求给予投资,通常为10万到100万美元左右;企业若成长顺利,就向风险投资基金募资100万到数百万美元或更多些;最后部分企业将通过NASDAQ上市公开募资寻求进一步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选择在NASDAQ上市,主要是因为其上市标准较低,甚至亏损企业也可以上市,只要有1500万美元净资产就行。

    1995年美国主要的风险投资基金有500多家,向3000家公司投资3040亿美元,投资于约3万家种子公司。

    许多专家认为,风险投资家和NASDAQ那样的支持创新的资本市场是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哈佛商学院隆鲁曼教授指出,象美国那样的能给众多创新企业支持的(资本)市场,是德国、日本没有的,唯有美国才有的“经济特权”。

    创业者在风险投资家支持下创业,通过NASDAQ上市,创业者可一夜致富成为亿万富翁,风险投资家也可以获得数倍、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回报,因而敢于冒险。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家每年投资几十亿美元,但上市发股集资一般要超过200亿美元(1995年约为290亿美元)1990年到1995年末,由绩优股组成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只上升了84%,而新上市公司的股票指数上升了538%

成功的例子很多,例如主要做在线情报服务的美国在线公司,1985年成立,19923月上市,上市价11美元,以后多次拆细股票,3次公募2.15亿美元,到1995年底股价仍高达352美元,上市后网络成员从35万人上升到500万人,年收入从3870万美元上升到10亿美元,职工从200人上升到2700人。这两年最有名的是主要从事Internet服务的网景公司,成立不到2年就于199589日上市,发行价每股28美元,以后维持在5060美元的水平,到12月初股价急剧上升,125日股价达171亿美元。

风险投资是混合经济的产物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MIT的名誉教授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an)由于他的《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十分有名。他最近就美国风险投资的作用和性质谈了些有意思的看法。他在寄赠日本长银综研的一篇短文中写道,多数人是回避风险型的,较富裕的人与较贫困的或中等收入的人相比,对风险更为宽容,但是不敢冒风险,创新就难以实现;必须同时解决社会主义的低效率和资本主义的过度不平等等问题,而主要以保险年金基金和财团基金支持的风险投资基金,就是美国解决两种主义的毛病的工具,因为风险投资支持了创新,而他的主要来源如保险年金则是享受税收优惠待遇并且用之于民的福利国家的产物;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是美国混合经济的产物,他建议日本的养老基金部分用于风险投资。

    笔者以为中国也应发展风险投资,应当支持股票市场的发展。但是当前要做的,首先是在股市信息公开性上下功夫。美国的高风险投资之所以能被众多投资者接受,重要原因是信息真实充分公开,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才愿意自担投资风险。在NASDAQ上市的一些科技型公司的招股书中常常这样写到:“这只股票风险相当大”,“将来的收入不能保证”,“分红很难预测,未来也不清楚”。投资者主要根据投资者对公司的市场前景和技术、经营基础投资的了解进行投资。■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