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证券史话(二)

时间:2004-01-06
字体:

伪满洲中央银行的理事中有一半是汉奸,一半是日本金融界的投机老手,从这些人物可以清楚地看到伪满洲的殖民地色彩。驰名国内外、在旧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中名居榜首的永安股份有限公司是以郭氏家族为核心的华侨资本创办的,其投资特点是:投资人数以小股东居多,股权分散。

中国百年证券史话(二)
张宏杰

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股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整个东北,1932年3月1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为了控制东北经济,操纵东北金融,1932年7月1日他们在吞并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黑龙江省官银钱号和辽宁省城四行号联合发行准备库、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所属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该行属于股份制,资本定金为3000万元,分为30万股,每股100元,股票为记名式, 其中伪满政府承担一半股份, 即1500万元,15万股, 其余半数股份由伪政府在创立委员和政府要员中指定承担。
    如今这段历史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有心人却一直珍藏着一张伪满洲中央银行创建时发行的面额10万元的股票。该股票由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印制,采用“满洲中央银行”固定文字水印纸,长30厘米,宽21厘米;股票正面为紫色,上方为两条栩栩如生的龙,中央是由这两条龙托起的行徽,左右分布对称的两株东北主产作物之一大高粱,四角分别印有大小写的股数,右上角龙爪下盖有“叁分”字样的圆形钢印,上边边缘处盖有红色“满洲中央银行”椭圆形印鉴骑缝,中间是正文,以及“满洲中央银行”首任总裁、副总裁和六名理事的签名、职章;股票的背面印有分次缴款日期、金额及更名的规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张股票票面上载明的股东及“满洲中央银行”的主要头目均有复杂的社会背景,他们曾在伪满洲国建立前后扮演过不同的角色。该股票的股东为熙洽,此人为奉天正蓝旗人,溥仪的远支宗族,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曾任黑龙江省护军使署参谋、东三省讲武堂教官、东北军第十旅旅长、吉林督军公署参谋长、吉林陆军训练总监、吉林省政府委员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东北“独立”,出任伪吉林省长官公署长官。伪满洲国成立后,任“财政部”总长。票面上的“满洲中央银行”总裁荣厚是熙洽的亲信,溥仪的远支姻亲,“九·一八”事变后甘心做汉奸投靠日本人。副总裁山成乔六是原台湾银行理事,日本金融界的投机老手,擅于对殖民地进行金融掠夺。其他6名理事中有当时的大汉奸、 沈阳地方维持会会长兼金融研究会委员长袁金铠的儿女亲家吴恩培,与大汉奸袁金铠有特殊关系的刘世忠。透过这些角色可以反映伪满洲中央银行的殖民地色彩。
    今天,虽然伪满洲中央银行早已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失败和伪满洲国的灭亡而不复存在,但这张股票却活生生地记载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它已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和收藏者手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郭乐、郭顺、郭琳爽
与永安公司
永安公司是以郭氏家族为核心的资本集团创办的,是我国一家规模大、历史久、驰名国内外的大型百货公司。它在旧上海四大百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中名居榜首,是华侨资本在近代中国商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在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经济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目前的国营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的前身就是公私合营前的上海永安股份有限公司。
    郭乐(1874—1956年),原籍广东省香山县(现中山市)竹秀园,有兄弟五人:郭炳辉、郭泉、郭葵、郭浩、郭顺。郭乐行二,1890年迫于生活赴澳洲寻找生路,时年16岁。
    郭乐到澳大利亚数年后,有所积蓄,遂于1897年与同乡马祖星等人合资开设永安果栏,资本1400澳元,郭任司理(经理)。
    永安果栏的业务以批发零售水果为主,兼营中国土特产。随着业务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后来,永安果栏又经营华侨汇款业务,并在家乡广东香山设立永安银号,办理代送业务,收取手续费。永安在经营汇款中吸收了不少闲置资金,为它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乐兄弟在澳洲经营果栏时,对外国人在当地经营的百货公司十分赞赏,其商品齐全,明码实价,买卖称便。1907年郭乐决定派三弟郭泉到香港创办永安公司,并于同年8月在皇后大道开业。资本16万港元,由郭乐、郭泉、郭顺集创,马祖星等人合伙投资,郭泉任司理。创办之初,职工10余人,经营业务以选办环球百货为主。两年后,郭乐亲到香港,图谋发展业务。1912年永安公司增资至60万港元,并将合伙组织形式改为股份公司,郭乐本人担任总监督(董事长),郭泉任司理,公司由皇后大道迁至德辅道,铺面扩充为4间,职工也增至60余人。 公司营业发展很快,1916年资本增至200万,1930年增至400万元。公元1931年公司铺面扩大到30间,自有资本增至630万元。 在短短20多年内,资本增长近40倍。
    永安公司除以经营百货为其主要业务外,还设有附属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代办与华侨有关的出入境手续和汇款等业务。香港永安公司的发展是跨行业的,先以商业为基础,然后扩展到工业、金融业及服务业。
香港永安公司很早就在上海设立办庄(办事处)和水火保险公司代理处,所以对上海的商情有所了解。等到香港永安公司发展后,郭乐就计划在上海开设另一家百货公司。
    1913年,郭乐决定筹设上海永安公司,并派四弟郭葵来沪筹备。起初考虑资本额为50万港元,后鉴于上海是全国第一大城市,竞争必定剧烈,而且招股也顺利,遂将资本额增至200万港元。1918年9月上海永安百货公司正式开业。一年后因营业发达, 又增加资本50万港元,合计资本总额为港币250万元。
    上海永安公司资本主要来自澳洲华侨。根据1919年股东名册统计,共招募25000股,每股100港元,其中郭乐家族(兄弟子侄)招资1405股共140500港元,占全部股本的5.6%;香港永安公司投资5000股,共500000港元,占全部股本的20%;其他华侨1643100港元,占全部股本的65.7%。以上合计共占全部股本总数的91.3%。又据公司股东名册提供的资料,当时的原始股东人数1562人,平均每户(人)投资1632港元,股东资本在1000港元以下的人数竟占投资人数的79.65%。
    上海永安公司的投资特点是华侨投资,股权分散,投资人数以小股东居多,在所有股东中以香港永安公司股份最大,该公司实权又操在郭氏家族手中,所以郭氏家族的股额虽只占5.6%,却能长期支配和控制整个上海永安公司的领导权和经营权。
    上海永安公司位于南京东路,面积8.732亩,是由郭乐、 郭葵亲自于1915年7月来沪择定的, 后由郭泉代表公司同该地段的地产主英人哈同签订租约。从1916年4月起,租期30年, 每年租金白银5万两。商场大楼七层,建造费用226万银元,整个工程从1916年开始,到1924年完成,分三期进行,分批营业。1916年上海永安公司向港英当局注册,总办事处也设在香港。
    1918年9月5日,上海永安公司开业,商场分底层及二、三、四层楼面,面积6000多平方公尺,40个商业部分布在各层商场,每个商业部相当于一家专业商店,商品共有1万多种。 这种规模巨大的百货公司,当时国内还属少见。
    上海永安公司承袭香港永安公司的经营方针,以经营环球百货为主,同时兼营大东旅馆、酒楼、茶室、餐室、舞厅、天韵楼屋顶花园游乐场,以及银业部等业务,范围极广,因而公司营业额大,利润率高。自1918年开业以后至1936年的19年中,销售总额折合港元达16989万元,账面赢利额为2396万元,纯益率为14.1%,资本利润率平均每年为50.4%,19年的赢利相当于原始资本的10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永安公司在闸北的木工厂全被日军炮火摧毁,由于战争关系,公司营业颇受影响。1929年在美国首先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1933年开始袭击香港,波及中国,永安公司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百货商场营业额逐年下降; 其次, 永安公司银业部和账房间吸收的存款不断减少;再次,原拟在公司设立国货商场的计划也遭流产。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对租界内的一些地方继续轰炸。事后,郭乐等人为确保公司资产,转向美国注册。总经理为郭琳爽(郭泉之子)。1939年7月获得美国商务部批准注册。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永安被视为敌产,实行军管。1942年3月26日,日本兴亚院派出中村等4名日军会计监督官进驻永安公司,控制公司财权,其后又进一步对公司的业务经营实行管制。后来,日本为了缓和敌占区中国工商界的不满,改变手法,解除军管,发还企业。1943年4月, 郭琳爽向敌伪“敌户管理委员会”申请撤销美商注册。
    抗战胜利后,上海呈现暂时繁荣,永安公司曾将库存国货和高档洋货拿出来供应门市。同时,郭乐又从美国买来大批美国商品,获得数倍利润。 在抗战胜利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每月营业额直线上升,1946年12月的营业额是1945年8月的20倍。
    上海永安公司为战后的虚假繁荣所陶醉, 1946年6月将公司资本增至法币10亿元。同时,总经理郭琳爽以112.5万美元的高价,向英人哈同买回公司商场大楼及土地的产权,并装修永安新厦铺面,准备增开国货商场,实现战前未能实现的计划。 但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和实施限价政策以后,公司货物被抢购一空,损失惨重。正如后来总经理郭琳爽所说:“在解放前夕,金圆券发行不久,纸币不断贬值, 发生抢购风潮,上海永安公司流动资金损失达80%左右,总值等于4万两黄金之多,伤尽了公司的元气”。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当时上海物资严重缺乏, 工业原料不足,国民党又对上海进行轰炸和“封锁”,服务对象的变化及营业下降等原因,使公司在1949年9月—12月亏损19万元, 1950年亏损22.5万元,1951年亏损47.8万元。
    为了克服企业困难,永安公司也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来刺激营业额的增长,虽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日子一长刺激作用减小,困难依然如故。
建国初期,永安公司的共产党组织,对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1953年起,政府通过批购、经销、代销、贷款等方式给公司以照顾,把公司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6年1月,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
    上海永安公司经过公私合营后的十几年发展,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付给私营的定息已经期满取消,公私合营永安公司也正式被批准为国营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
    (根据林金枝先生回忆文章等有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