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长期风行于股市的短线投机炒作方式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对机构更是一场悲剧。在新的形势下,投资理念亟需有较大的转变。
股市投资与家庭理财新理念
应健中
自1984年中国发行第一张股票起,短短10多年,市场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柜台交易进入交易所交易历时6年,而交易所成立至今已有5年,经过无数次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国股市现有的投资者都具有了相当的素质,投资者规模已达千万人之巨。
时过境迁,中国股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都证明,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需要有较大的转变,这是基于如下几点变化而考虑的:
第一,股市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任何个人难以决定市场。
第二,上市股票已达几百家,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对所有的公司了如指掌。
第三,政府对股市调控的手段更加多样,且成熟度大大增加,市场的高度投机现逐渐得到抑制,市场波动更加收敛。
第四,股市分析手段更加多样化,任何一种分析手段均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作为其追求的目标,但不可能做到保盈不亏。
第五,经过5年多的实践,股市的投资属性日益凸现,而市场的投机性正在逐渐消退。
第六,可供选择的投资领域正在扩张,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都可各取所需。在中国股市新阶段的大扩容中,投资者,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必须以新的观念去适应市场,以一种经营股票的思路来操作股票。
纯粹的市场炒作已无能为力
从这几年股市发展来看,市场炒作似乎是这个市场的主要行为方式,个人投资者无论是散户还是大户,均是天天看盘,今天抓这匹黑马,明天抓那匹黑马,在“T+0”年代,当天跑进跑出,好不痛苦,但几年实践下来,天天在市场上看盘者、或者说以短线操作为主的人在市场中没赚多少钱,相反一批又一批嫌赚得还不多而参与信用交易者,几乎大多数人都没有好的下场。
机构投资者在这几年的市场行为中,也是以炒作为主要目的。与个人投资者的区别在于,机构凭藉资金实力可以做庄,做得少的手拿几百万、几千万股,做得多的则可能把所有的流通股全拿在自己手中。
机构比个人炒股的优势在于,买进的股票如果出不去,则可以举牌,即宣布持有××公司股票达5%,然后讲一大套看好该公司发展前景的大道理。在上海股市中即发生过种种控股题材,真正成功的仅一个,宝安控股延中,其余的诸如万科控股申华、辽国发控股爱使、天极控股小飞乐、东方母公司增控子公司、北京金昌控股郑州百文,几乎都是先拿着巨资炒股,炒得好就走,做得不好,进得去出不来就宣布控股,即使筹码锁定也好向上交待,以后待股市好转,再退出市场也不晚,这样一不小心成为大股东的行为方式,说到底是一级市场炒作失败而显现出的无奈。
机构成为股市最大投机者的市场背景,决定了机构投资者最终仍是市场牺牲品,1995年中国股市中的几个悲剧即证明了这点,上海万国证券和辽宁的辽国发公司均以操作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除了这两个有名有姓的公司外,相当多的证券经营机构在1995年中经营亏损,这不能不说是机构参与市场投机的恶果。
机构投资以投机目的入市,比个人投资者更显现出几个不利条件:
第一,机构操作,往往一出现即成为市场的众矢之的,难以逃脱具有猎人眼光的市场炒手们的扫射,“龙虎榜”之类的解密技术可以将市场主力持筹情况分析得一清二楚。
第二,几乎所有的大资金在运作过程中,都有一大帮关系户跟风,有时为了让某个关系户跑掉,莫名其妙推高,个人赚几万元却是以机构赔几十万为代价。
第三,机构的资金是要由人去运作的,选择好一个操盘手是一件难事,相当一部分操盘手连散户也没做过,却要操作几亿元资金,一遇困难,往往束手无策。
基于上述认识,也需要以新的思路来认识股市,树立新的操作思路,以一种理财的或是基金管理的思路来进行市场操作。
个人投资:以持5年
国债心态持有股票
1996年五年期国债以13.06%的年利率发行,比5年期银行存款利率12.06%仅高1个百分点,即如果你在1996年6月1日买10000元5年期国债,到2001年6月1日能获利本息共16530元整,五年增值才65.30%,如果在目前买入沪深两市任何一种股票,以持有5年期国债的心态持有股票,应该说,用不了5年即可增值65%,或者说5年后股票能给你带来翻倍甚至于翻几倍的盈利。
有了这种心态做股票就不会为一时的涨涨跌跌而烦恼。就个人家庭而言,应该将股票投资仅仅作为家庭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内容。这个道理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很难很难。
现在很多家庭有钱了,那么有钱买什么呢?可以用如下几种方式安排。
模式之一:一个有家底10万元钱的家庭,先应该保家里吃的用的,家用电器先买起来,满足生活最基本需要后再来买国债、买股票。作为散户不能什么股票都买,最好专买绩优股,比如深圳的发展银行、上海的四川长虹等。买后持有一段,在一年中的相对低位买进,在一年中相对高位获利抛出即可,不必沉缅于市场去追涨杀跌。一年下来要赢得比银行同期利息更高的收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关键要沉得住气,耐心要好。
模式之二,一个100万元以上资金的家庭,管理难度比10万元家庭要大得多。有100万元的资金,以钱来赚钱的本钱多了,但操作的难度也明显增加。其实,如果你以一种经营的观念来处理这100万,也许比天天在市场上东抓西摸要好得多。有100万资金来经营股票,等于你自己开了个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财务出纳也自己兼着,不用求人,然后你可将这100万分成若干份额,用一部分作为流动资金,买一点短期国债,再用一部分买入绩优股或低价的不能上市转配股,作为长期投资项目,剩下一块可作为天天练练手气的炒作资金,哪儿有热点就往哪儿去。每隔半年,自己给自己做中期财务报告,年终做一下年度报告,评估一下自己的资产总值,只要年年有增值且增值幅度高于平均利润率,就是成功的。
当然,对于有100万元以上的资金大户,前提是要安排好自己的家庭生活,房子先要买好,有房子的可再买一辆车,家庭生活的所有需求满足之后,再考虑来经营股票。上海有些大户,经营股票失败之后,家里连件象样的东西也没有,很惨,有钱不享受,到没钱时享受已来不及。所有股票经营者,在确定自己经营思路之时,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绝对不能突破。否则的话,枉为了自己的一生,也对不起家人。
模式之三:拥有千万以上的个人资金大户,这种大户在中国可谓凤毛麟角,但在目前的股市和期市中为数不少。千万是个极神圣的数字,至少在目前中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就象《圣经》中马太效应中讲到的,过了这个分界线,财富等于是自动奉送的,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到了千万这条线,就是什么也不做,将1000万资金往银行一送,一年也能拿到91.8万元的利息。
操作千万以上的资金难度在于,操作人往往难以摆脱散户心态或者是一般大户心态,同样一年赚20%,10万元的人赚20%操作比较容易,1000万的人就比较难,每年得赚200万,所以操作思路两者不能同日而语。
千万以上身价的人,当然,首先要将生活基础安排好,比如有自己的小楼和汽车,有与自己身价适应的生活方式。
其次,在更大范围层次内寻找投资机会,最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以公司的名义从事一些个人难以做的投资项目:比如国债回购、期货交易、参与法人股投资,既能以法人名义争取到银行贷款,从而做大自己的盘子,又可以法人名义招募人才,借用外脑做大自己的事业,以发挥合力的作用。
再次,在经营股票上,千万资金量的个人大户要做庄难度较大,但也不能象一般大户那样小打小闹,最好的方法是选几个股票,以绩优、盘子适中、企业盈利有保障的题材,做2—3个股票即可,长期介入,根据股价波动及大盘指数波动来调整自己的持股比例,而且手持千万资金的大户最好能成为公司个人大股东,有条件的话与公司保持经常沟通,如能介入董事会最好,做股票做到这种份上,既能使个人资产增值,又能丰富自己的阅历,就属于较高层次的参与股市了。
做股票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以一种持之以恒的思路来经营股票,得到的回报远大于长期的炒作。6—7年前,深圳股市刚火爆之时,人们将每股50元的深发展80元卖出之时,庆幸自己获了大利,谁还会想到,到1996年,深发展又在每股10多元的价位上翻了一倍,对于一路持股至今的铁杆投资人而言,这中间已有几百倍的盈利了。
机构投资:股票
操作要有经营思路
中国股市8年来最大的悲剧在于,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均以投机为目的介入市场,急功近利,随着市场的飞跃发展,这种操作思路将逐渐被淘汰。
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资金量大,在操作中很容易掌握主动权,而且信息资源丰富,分析人员实力较强。然而机构操作的劣势也十分明显,你在明处,人家在暗处,各路游击队可用“阻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术与主力周旋,而机构由于持股庞大,调头难,进得去出不来。这是机构投资者普遍感到的一个难点,但如果我们用一种经营股票的思路来进行操作,就不难解决机构的劣势。
思路之一:做长庄。长期做一、二家股票,不大进大出。上海一支主力专做房地产股票,三年如一日,资金量大时有几个亿,小时则弄几百万玩玩,长期持有股票,几年下来持股成本不断降低,到南方有家公司想动控股脑筋之时,一核算,手持几千万股股票成本只几角钱。手持巨额资金的机构,长期做1-2个有题材的股票,只要耐心做下去,如果做上3年5年,肯定赚得罐满钵满。
思路之二:一年中以持股为主,持股赚钱机会比持币赚钱机会大得多。一些操作比较差劲的机构,买进股票老想要逃,越想逃越逃不了,而即使逃出来了,这轮行情你算是赚的,但出来后手拿那么多钱干嘛?还得进去,若是这样全进全出,一年来未必能赚。但聪明的机构,总在弱势市场中买股票,甚至于主动买套,避免涨势市场中买不到,买不足而错失良机的情形 ,一年来一次行情就可大大获利。甚至有些聪明的机构,将钱放进转配股上,只要在3年内能上市,等于拣到了便宜货,在股市中以钱赚钱和以股票赚钱,后者的获利比前者更大,关键在于你把握好时机。
思路之三: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起来,机构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去。在中国股市中,目前机构操作与上市公司运作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即使控股搞到1-2个董事位置,也仅仅是面子的需要,而很少真正介入到上市公司活动中去。随着未来市场的发展,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可以相信,未来的2—3年中市场中可能产生出1—2个真正意义上的控股收购题材,这种题材的运作只有真正具有经营思路的机构才能承担。
以经营股票思路来认识市场、认识自己, 这是中国股市走向新的历史阶段中所必须的,这是一种新的理念。 ■